汉风藏韵——佛像艺术陈列

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印度,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,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传入我国。十六国时期,佛教艺术传入平凉。北朝至唐代,佛教艺术经过不断融合,向着本土化、民族化发展,开窟建寺、立像造塔,蔚然成风。佛像制作精美,工艺精湛,特征鲜明。元明清时期,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,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。平凉佛像艺术从最初的学习借鉴,到逐步繁荣兴盛、融合改造,将佛教的宗教性、社会性与艺术性巧妙结合,留下了大量不同形式、不同风格的佛像艺术珍品。

展厅内景图
Interior view of exhibition hall
陈列单元说明
Display instructions

第一单元  佛风渐染

北朝时期的佛像艺术

    

单元说明:

魏晋南北朝时期,三秦与五凉政权的统治者推崇并弘扬佛法,开窟建寺、立像造塔之风渐兴。陇东地区的南石窟寺、北石窟寺、王母宫大佛洞、石拱寺等均为北朝时期开凿。其造像体现了北魏晚期佛像艺术的特点,多呈秀骨清像;造像塔多为楼阁式,四面雕刻佛像及佛传故事,有的还刻有供养人及发愿文,纪年明确;造像碑多雕刻佛与菩萨像及本生、佛传故事,题材通俗易懂。

第二单元  盛世佛光

隋唐北宋时期的佛教艺术

 

单元说明:

隋唐时期,国家强盛,中外文化交流频繁,为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。此时的佛像不再模仿外来的艺术风格,而是向着本土化、个性化的模式发展,造像艺术达到鼎盛时期。宋代,佛像艺术进一步中国化、世俗化。隋唐以来,佛舍利供养之风大兴,丝路重镇泾州(今泾川)一度成为统治者和佛教徒供养和瘗埋佛舍利的佛宝圣地,大兴国寺、大云寺、龙兴寺累代兴建,舍利供养代有传承。

第三单元  梵音妙像

明清时期的佛像艺术

 

单元说明:

明清时期佛教在统治阶级的尊奉推崇下继续发展。永乐至嘉靖时期,藏传佛教艺术十分活跃,汉地传统佛像艺术在风格和造型上皆深受其影响。嘉靖以后,特别是万历年间,汉地佛像再度兴盛。从佛像雕造技法上看,明代圆润流畅,清代注重装饰,金铜佛像铸造工艺已然登峰造极。清末以后,佛像艺术发展日趋势微,鲜有精品出现。

第四单元  藏佛撷珍

单元说明:

藏传佛教艺术肇始于公元七世纪初,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,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,形成了神祗种类繁多、形象复杂多变的独特艺术风格。常见造像题材有诸佛、密修本宗、菩萨像、度母、佛母、空行母、罗汉像、护法神及诸天像、上师像等等,形象变幻多端,刻化精妙传神,精美绝伦的佳作比比皆是。蒙元时期,藏传佛教流入内地,对关陇一带汉传佛教产生了影响。

结 语

    佛像艺术历史悠久,规模庞大,内涵丰富,博大精深。

平凉出土和收藏的佛像艺术珍品,时间跨越一千五、六百年之久,它们既是宗教信仰的偶像,又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反映,从中可窥探中国佛教历史和佛像艺术发展的大致脉络。

佛曰: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。通过展览,体悟佛像艺术的万千魅力是我们的初衷。